20151026

又老一年

又老了一年。

昨晚才坐完長途機回香港
特意把假期延伸多一天,讓自己在今天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因為剛剛才去完旅行,所以都沒有安排什麼活動
現在努力要做的應該是unpack 行李箱內的東西。。。。。。每次去完旅行最痛苦的事

接下來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未來一年會是關鍵的一年

另因為今次旅行不是吃就是睡,過著豬一般的生活,回到香港就是時候努力減肥。

嗯。太久沒打blog,感覺有點生疏,就先說到這裡吧。

20151004

電影分享:The Walk (命懸一線)

Google Photo

你,畏高嗎?

假如有畏高的話,提醒你入場看這套由Joseph Gordon-Levitt 主演的 The Walk 前,要有定心理準備。。因為,JGL將帶你去到110層高的天台去,踩.鋼.線!

這是改自真人真事,一位來自法國的高空踏鋼線表演者 Philippe Petit 在1974年8月6日在剛完工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樓間表演了一場觸目驚心的高空踩鋼線。他自少對這表演情有獨鐘,不理家人反對也堅持到馬戲班找當時最著名的高空鋼線表演者 Papa Rudy 學師取經。一天他從報章看到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樓的報導,便認定了高達110層高的雙子大樓是世界上最值得表演高空踩鋼線的舞台。為此瘋狂的夢想,他不斷練習,物色適合的伙伴(因為要偷偷地把器材工具運上天台),也學習英語。他親身去到紐約,用了很長的時間去觀察分析世貿中心,希望從中找到潛上天台的最佳時機。最後,他選擇了在1974年8月6日,站在雲端上的鋼線,去完成他這項驚世的演出。

Google photo

雖然電影故事聽上去很簡單,但導演成功地將 Philippe Petit 的生命力注入 JGL身上,繼而也感染到觀眾。他例用了主角半旁述的方法,將主角的心路歷程交代得更清楚更立體。更抵讚的是 JGL!一開場他那口法國腔已令人驚喜,明明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扮起法國人來也似模似樣!而他彷彿演活了那佻皮得來又有無窮毅力的 Philippe Petit。

電影用了許多著墨在 Philippe Petit 怎樣跟他身邊支持他的人互動,他交朋友甚至認識女朋友的方法都令你了解到他是一個十分主動和進取的人。他用自身的魄力去感染並說服他們,使他們願意在這場瘋狂計劃中幫忙;而這班人對他歷史性的表演都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另外有一幕我很喜歡的,就是當 Philippe 開始踏出鋼線的頭幾步時,他形容自己踏進了另一個世界;這時他身邊的雲霧升起,慢慢將鋼線下的世界掩蓋,他高高在上,有如進入了雲之國。那一幕,我也終於感受到,為什麼 Philippe Petit 會對這非一般的「舞台」情有獨鍾。



 看畢全電影,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Philippe Petit 真是個瘋狂的人!單單從電影故事中,已經感受到這個人的堅持和魄力。我剛在 Wikipedia 看了有關 Philippe Petit 的故事,跟電影的沒多少出入。小時候愛上高空踩鋼線,便自己去學;到學會了後,看到心目中夢想的表演地方,雖然看似毫不可能,但他還是一步一步去把它實現。當中他遇到的阻力絕不會少:家人的反對,朋友的擔心,先勿論在高空踩鋼線的難度,就連要走上天台都要過五關斬六將,整個行動都彷彿「難過登天」。而且我相信,儘管他有幾強的信念有多樂觀積極,自己心中的鬼總會偷偷走出來,令他猶疑,令他害怕,令他動搖,令他想放棄。。。這除了肉體上要有極緻的平衡力外,也要對心理的壓力掌控得很好!我由完全不認識Philippe Petit這人,到離場那刻變得很有興趣了解他多點,也對他十分敬服! 在他身上,完全體現了 Nothing is impossible的精神!有夢,就該要想怎樣實行!

(從網上找到些 Philippe Petit 真人表演當天的照片!)
準備出發

睇見都驚!

瞓埋係上面!So crazy!

(連他被捕的相也有 XD)


後話:電影的主角除了 Philippe Petit ,就是已經不再存在的世貿中心;當年把世貿中心征服了的他,也不可能想到27年後的世貿,竟然會被仇恨撞毀。。

20151002

電影分享:The Martian 火星任務

<google photo>

新鮮熱辣剛上畫的電影,跟最近 NASA 發布的發現有很大關連--The Martian。內容很簡單,太空人 Mark 在一次火星任務中因沙塵暴被硬物擊倒,隊友們在風暴中未能及時抵救他且被迫立即撒離。當全世界以為他不可能存活之時,他卻用盡一切科學知識,竭力在救援抵達之前生存下去。

<google photo>

影片長達141分鐘,不過都沒甚悶場。不過在決定買票前,我想先提醒一下,千萬別抱有跟「Gravity」,或是「Interstellar」一樣的期望,因為這電影跟這兩套的層次是有點不同。並不是指這電影比較次一檔,只不過這一套的方向比較著重娛樂性,像野外求生類的外太空版。雖然犯駁位總會有些(畢竟很多野外求生片的主角都要有無限運氣才足以繼續生存,否則邊有戲做?!),但至少觀眾能輕易投入,是大眾化的選擇。

其實一邊看這電影時,有點覺得好像「Cast Away」的外太空版(特別是 Matt Damon 於一段時間後變得滿臉胡鬚時)。不過在男主角的心裡變化上, Cast Away 又比它有更多著墨,這是我略嫌本片做得不夠細膩的地方,沒太多空間讓 Matt Damon 發揮一下演技,有好些位都可以更深入一點;不過看來導演比較想把男角 Mark 塑造成樂觀及理性的人,太多著重在如何用科學解決問題。

(題外話:至於這片當中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為了不劇透,我不願置評,大家看完可以發表一下意見 LOL)

<google photo>

離題說些跟電影無關的隨想。每次看有關太空的電影,都是跟災難有關。真的很有興趣想知道究竟真正的太空人在離開地球表面的一刻有甚麼感受?人類很努力地探索宇宙,自1969年阿波羅一號第一次有人類登陸月球,至今46年,都還未踏足到另一個星球上(以人類來說),奧巴馬預計最快都要等到2030年才有可能將太空人帶上火星。宇宙的無盡,更顯得人類的渺小與無知。想一想,有甚麼值得急值得吵?你爭取得來的一秒,在宇宙的軌跡裡,甚麼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