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6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ises


其實很早之前已經看了 Batman,不過一直沒心機打字。

對於這套電影,我聽到不少看法,毀譽參半。而其中很多人都覺得,這一集比上一集的劇情不夠緊湊,奸角不夠奸,信息不夠突出。

兩集我都看過,對上一集已經是2008年的事了。

無可否認,上一集的奸角 Joker 和 Harvey Dent 實在太突出了;除了基於 Heath Ledger 演得出色外,也是因為在 Batman 原著內的這兩個奸角是的確如此惡貫滿盈,他們預設就是個獨立的罪犯。

來到今集,表面上是主奸角的 Bane,有人覺得比上集失色很多,例如只是一隻「大隻佬」,又或是原來只是一個女人的觀音兵等等,因此就歸咎於導演塑造角色失敗;個人來說也同意 Bane 沒甚麼壓場的能力,但其實呢,在漫畫中的 Bane 就原是這樣設定,雖然是改編的電影,可以在創作上加入自己發揮的空間,但忠於原著也沒有做錯,而且對某些蝙蝠俠的死硬派支持者來說,太過大幅度的改變才不是味兒呢。

三小時的電影,明顯地這套蝙蝠俠屬於文戲多於一般的英雄電影。跟一般的英雄電影不同,我們在這一集中看到的是一個失敗,落泊,脆弱的 Batman和 Bruce Wayne:被社會認定為唾罵的對象,公司被吞,甚至連多年的老管家 Alfred也離他而去。當 Bane 在外面作惡時,Bruce Wayne 默默重新鍛鍊自己那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刻--Bruce Wayne 一直以為自己什麼也不怕失去,甚至連死亡也不懼怕就可以有豁出去戰鬥的意志力;但其實反而要對死亡有恐懼,才能逼出自己非勝不可的心態,那才能逃出生天。我猜這是其中一個中心信息,讓大家知道,Superhero 也是人,也有人的畏懼,但原來這份畏懼感也可以把人的潛能逼出來,那代表沒有什麼是普通人如你我是做不到的。

另一個個人來說很喜歡的場面,就是當 Bane 以核彈來裝作還政於民,令到整個 Gotham 都陷入恐慌時,看到 Gotham 的人搶的搶,又胡亂審訊和判決,所有人都彷彿沒有了正常的道德判斷。邊看邊想起在 social psychology 中提到的一個實驗-- Zimbardo 在1971年做的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這實驗製造了一個模仿監獄的場面,再安排學生們參與囚犯的角色,從而去研究究竟人的行為是被外在的環境影響還是自身的性格做成,而實驗就發現了原來外在環境能夠大大改變人的行為,而且當人在面對極權時,個人身份變得模糊後,所作所為就會變得不負責任,所有的道德觀念就會被拋諸腦後--聽起來不是很像 Gotham被Bane佔領時的情況嗎?假如人真的如此容易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作出醜陋的行為,那究竟這是顯出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惡?那一幕在概念上其實不錯,但同時也嫌描繪得不夠細緻,或許可以在Gotham市的困獸鬥上再著墨多一點。

最終的結局略嫌太過典型英雄片結局,適合在 Transformer 或 Avengers 出現,我覺得 Batman的結局應該再精彩一點。

角色方面,Christian Bale出色地把 Bruce Wayne 滄桑的一面演譯出來;至於新角色 Cat Woman,Anne Hathaway 在性感度和肢體誘惑度都尚算不錯,不過我也同意她予人過份正氣的感覺,貓女那亦正亦邪的味道就差一點點了。

有機會應該一口氣把一連三集全看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