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91007

Joker 的成魔之路

joker的圖片搜尋結果


急不及待要看 Joker。

Batman 中最可怕的奸角 Joker 相信無人不曉,變態冷血的犯罪者,究竟是如何鍊成?今次 DC 帶我們走進Joker 的內心世界,一窺這恐怖小丑背後的故事。

他的一生是個悲劇——Arthur Fleck 跟單親母親相依為命,出身低微,沒有成就,亦曾患有精神病——在大城市內彷彿是註定被遺忘的一群;他一直想當個棟篤笑表演者,為觀眾帶來歡樂,退而求其次,先當個小丑也望能引人一笑——但諷刺的是,他每每只能換來別人的恥笑。在看似繁榮的城市內,他努力求存,卻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欺凌及攻擊,無力還擊,只能啞忍。終於一次他忍無可忍,剛從小丑表演公司被解僱的他,臉上還化著小丑妝容時,在地鐵一連槍殺了三個對他拳打腳踢的銀行家。這場槍殺案竟在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的 Gotham city 帶來意想不到的極大回響,不少平民竟將小丑視作打倒富商霸權的代表,引發全城都戴上小丑面具去示威抗爭。一向被當隱形的他竟然在殺人後被當作英雄,而他亦發現自己毫無悔疚之感;內心充滿仇恨的他,自此成為更冷血的人,雙手沾上更多鮮血……

看著 Joker 的成魔之路,你會發現被忽視被壓抑的怨恨是多麼可怕。本身已是不幸的人,陰暗的童年,過著鬱鬱寡歡的人生,社會可曾真正關心他們的需要?當然更多的不幸都不能為Joker 的濫殺行為開脫,但這告訴我們,當怒氣沒有被疏導,需要沒有被滿足,所造成的力量足以令人性扭曲。電影中的Joker 代表的不只一個人,Joker 代表的是一群長期被社會不公壓榨而充滿仇恨的人;這種仇恨對社會來說是危險的,絕對需要領導者去處理,可惜電影中的當權者選擇視而不見,而在戲院外的當權者同樣無視訴求......

Joaquin Phoenix 的演出無疑出色。或許有人會將他和 Heath Ledger 的 Joker相比,但我認為兩套電影完全由不同的角度去描繪 Joker,所帶出的小丑形象也截然不同;Heath Ledger 演的是令人極盡心寒的犯罪高手,但礙於電影故事大綱不同,所以就小丑的角色描述比較片面;至於今次劇本從不同角度使小丑的性情逐步成型,對演技的挑戰相信更大。

最後一提,網上有人覺得在今套電影找到另一經典 Taxi driver 的影子,我也有點同感,特別的是當年演連環殺手的 Rober di Niro 剛巧也在這戲中出場。


後話:很久沒看電影了,以為踏入戲院能逃離現實兩個小時,又有誰想到從一個完全虛構的電影人物故事中,會看到香港社會的影子……

20190203

Green Book

greenbook的圖片搜尋結果

已經好一段時間沒進戲院看電影了,今早看了有不少好評的 Green Book,是今年 Oscar best picture 的其中一部提名電影。

故事設定在1960年代的美國,白人歧視黑人依然是理所當然的年代,在紐約夜總會工作的Tony 也同樣看不起黑人。臨近聖誕,Tony工作的夜總會要暫停營業兩個月,沒有收入的 Tony 突然接到一份工作邀請-- 負責護送黑人鋼琴家 Prof. Don Shirley 安全抵達他往南部州份的每一個巡迴表演--因為愈往南走,對黑人的歧視就愈嚴重。Tony 為了收入不甘不願地接下這工作。二人性格迂迴,Tony 個性豪爽但衝動,Don Shirley 冷靜謹言卻孤僻寂寞。二人朝夕相處,矛盾處處,亦需同時面對因 Don Shirley 的膚色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歧視問題於今日每一個社會都依然存在,利用六十年代歧視嚴重的美國作電影的背景設定,就更能突顯這些問題。表面看來,這故事仿似老掉了牙的主題-- 一個原本極度歧視黑人的白人在八星期內的相處後,被該黑人的個性感化而對他改觀,甚至建立友好的關係。編導於這一層面絕對拿揑得宜。但我認為,更深入的探討其實在 Don Shirley 身上,有關接受自我身份的矛盾-- 他是個黑人,幸運地受到如白人般的教育,他的禮儀甚或勝過更多白人,因此他自覺如其他黑人不同;他渴望受到同等的尊重,所以堅持到南部巡迴演出,但殘酷的現實告訴他,不管他有多高尚的品格,在音樂上有再多的成就,在白人眼中他就是低一等的黑人。這個「外黑內白」的矛盾,使他深受困擾,彷彿甚麼也不是;再加上他自身的不確定的性取向,更令他陷入更大的混頓內--「究竟我是個甚麼人」。 那幕 Don Shirley 向 Tony 在雨中發怒時終於說出了心底話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 what the hell am I?”  別人不接受他,他也接受不到自己,該如何達致 "Self acceptance",就留待觀眾自己思考。



值得一看 :) 

20180629

電影欣賞-- 給我一個道歉 The Insult

Image result for 給我一個道歉


剛看了一套很不錯的電影-- The Insult 給我一個道歉

故事發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 Toni 一向都討厭巴勒斯坦人並希望巴勒斯坦難民離開自己國家的黎巴嫩基督徒。某天巴勒斯坦人 Yasser 在 Toni 家附近當工頭監工之際,發現 Toni 家的水喉違規並把水灑到他身上。他曾帶工人上門提出幫 Toni維修但被他拒絕,於是 Yasser 擅自重新安裝水喉,當 Toni 發現之際他直接把新喉打爛,Yasser 忍不住用粗口回罵了 Toni 。Toni 覺得被羞辱,堅持 Yasser 要親口道歉。正當 Yasser 老闆把他帶到 Toni 面前準備道歉之際,Toni 卻反指罵巴勒斯坦民族,甚至說「希望(前以色列總理)沙龍將所有巴勒斯坦人殺掉」。面對自己民族被侮辱的盛怒之下,Yasser 往 Toni 揮了幾拳,使 Toni 兩條肋骨骨折。Toni 最終將事情帶上法庭,但因為他兩個都沒有說出 Yasser 打人的直接原因,被法院撤銷了案件。Toni 不服氣,找來同樣是基督徒和討厭巴勒斯坦人的名律師 Wajdi Wehbe 代表他上訴;怎料,Wajdi的女兒 Nadine 卻是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律師,自告奮勇代表 Yasser 挑戰自己父親。在上訴庭內,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歷史被 Nadine 一再提起,以解釋 Yasser 聽到 Toni 那句說話時的痛苦和憤怒。但原來,身為黎巴嫩人的 Toni 也在黎巴嫩內戰中有慘痛的記憶,一度也是難民的他,令人明白他對巴勒斯坦人的憎恨和痛楚。法庭內的對決,將歷史的瘡疤揭開,惹起了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衝突,連總統也要介入處理。兩人之間的誤會,提升到民族怨恨之後,又會如何收場?

入戲院之前,坦白說我對巴勒斯坦的政治歷史,還有黎巴嫩內戰的歷史,都一曉不通;但編導透過法庭內雙方精采的辯論,令觀眾能夠逐少逐少理解巴勒斯坦難民過去遇過的苦難和今天流離失所的困境,同時亦帶出了1975年黎巴嫩內戰為人民帶來的陰影。雖然有很多歷史資料,卻一點也不沉悶,也引起我去了解一下當中的歷史。

翻看歷史,自從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受到以色列攻打及隨後不斷的中東戰爭,有九十多萬的巴勒斯坦人都被迫逃出家園,去到附近不同的國家避難(其實再早年亦同樣被不同國家統治過)。可能基於這個歷史背景,令巴勒斯坦人總會較易得到同情。所以當電影中的Toni 對 Yasser 提起跟以巴戰爭有關的沙龍及屠殺,難免會因為「政治不正確」而被人詬病。

但較少人知道的,反而是黎巴嫩內戰也造成了一班痛失家園的人。到1970年,巴勒斯坦解放運動被約旦政府驅逐出境後,大批巴勒斯坦人去到黎巴嫩。不同教派不同種族的人蘊釀多重衝突,最終在1975年爆發內戰,武裝黨派肆意進行大屠殺,令不少平民被殺害,倖存的黎巴嫩人都要爭相走難。主角 Toni 原來小時候就親歷了逃離,為他帶來很大的陰影,令他一直都不敢回到家鄉 Damour,亦因此對巴勒斯坦人產生憎恨。但正如律師 Wajdi 所言,這群黎巴嫩人的哀痛,卻不如巴勒斯坦人的那麼名正言順,沒有人談及它,仿佛不曾發生一樣。從心理學角度去看 Toni 所代表的黎巴嫩人,根本沒有好好處理 Grief,所以就停留了在 Anger 「憤怒」這階段。因此一個原本微不足道的誤會,就足以引爆抑壓多年的怒火,燒成熊熊大火。

電影借用了法庭去講述一段又一段歷史,還有剖析兩邊人民的心態。律師 Wajdi 說了一句對白令我印象很深 "No one has a monopoly on suffering."。 巴勒斯坦人的痛當然為世所知,但 Yasser 後來明白了自己不是唯一一個受害者,當他知道 Toni 也受過戰爭的蹂躪後,又當 Toni 終於能面對一直迴避的陰影而重返家鄉後,二人的怒氣已經在不經不覺間煙消雲散。

中東內各個派別種族的衝突每天依然發生著,多年互相挑撥所累積下來的恩怨,又有沒有可能藉一個道歉而得到解決?而人民的慘病經歷,又要到何時才會被正視?

20171223

聖誕溫情電影-Wonder 奇蹟男孩


Image result


好久好久沒進戲院看電影了,趁有點空檔,剛巧戲院上映這套,沒多考慮就直接入場。

先說明,有劇透!

故事是有關一個天生有缺陷的男孩 Auggie,經過多次手術生存下來,但因為奇特的樣貌而一直沒有上學,只靠母親在家中教育。直至來到 grade 5 ,家人都認為他是時候融入主流學校,不過同時大家都擔心別人的目光會為 Auggie 帶來傷害。Auggie 經歷了自卑,誤會,背叛,最後一步一步換來尊重和友誼。

聽起來好像很老套的故事,對吧?但編劇選擇了一個另一種角度去說這個看似老生常談的故事。除了由主人翁 Auggie 以第一身去訴說他的經歷外,我比較喜歡電影中還同時由 Auggie 的家姐 Via 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沒錯,有缺陷的男孩當然從小受的傷害較多,路比一般人難行,所以更需要父母多一點時間和多一點愛是無可厚非;但這時候,假如家中同時有另一個小朋友時,那正常的孩子便可能不知不覺間被忽略。Via  是個很為人設想的女生,她知道媽媽為了弟弟已有夠擔心,所以一直盡量不為父母帶來任何煩惱和擔心;可是另一個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愛啊!劇中當父母的 Julia Roberts & Owen Wilson 已經算是很醒目和細心的父母,現實中的父母應該更難以察覺另一個孩子情緒上的需要。

電影中 Via 和 Auggie 的姊弟情很好,雖然看似家姐有點妒忌弟弟搶去父母的焦點,但她處處都表現出她對弟弟的愛。其中一幕說到 Auggie 難得以為在學校交到好朋友 Jack Will 卻忽然被他聽到 Jack 在背後取笑他,一時又氣又憤回家大發脾氣。當 Via 嘗試安慰他時,他反認為 Via 不會明白他被排擠和被好友背叛的感受。Auggie  眼中就只覺得自己最可憐,他不會想到即使姐姐也會有難過的經驗,也同時經歷著被好友離棄的事; 這時 Via 告訴 Auggie「這些是一般孩子都會遇到的事,假如他想成為一個普通的孩子,就要學會接受這些現實」對啊,這個世界就是殘酷,雖然電影宣揚的信息是 #ChooseKind ,但這世上總有不友善的人,當遇上這些人和事,也要學會面對。這一幕我特別深刻,亦是令這電影不會落得俗套。

看著一班小五學生,來到懂得思辨是非的年齡,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對於他們將來的品格有決定性的影響。現今社會個人主義澎脹,功利行頭,對於弱勢的人會伸出友誼之手又有幾人?相反,處於弱勢的人,又會否過份自艾自憐?兩者間的平衡甚是微妙。電影中的 Auggie  意外地因一場打架而跟更多同學成為好友,不是鼓吹打架,但至少那一刻的他沒有因為自己身體的不同而放下朋友離開,反而明知會捱打都勇敢反抗,跟其他男生無異呀,亦正因此其他男生都對他放下成見;你想別人尊重你,你也先要有勇氣;過份以弱者自居而渴求別人遷就的人,又怎談共融呢?

Anyway,說多了,真心推介這電影,假如家中有小四以上的孩子更值得跟他們看再一起談討呀!



20170521

29+1

終於看了29+1的電影。

老實說,雖然老早已聽過29+1這舞台劇,彭秀慧的其他舞台劇也有看過,卻偏偏未看過由彭秀慧獨腳演的29+1。

原因? 無它,因為當年還未到29+1這關口,總覺得不會有太大共鳴,固執地想等到歲數比較接近時才去看。結果歲月如梭,一貶眼已經來到這年紀。29+1舞台版沒有再 rerun, 但竟湊巧地在今年拍成電影,有幸在大螢幕上欣賞這故事。

林若君和黃天樂…我的性格或經歷會比較傾向像林若君吧。甚至比起林若君,我更早經歷過發生在她身上的事;現在回想,感覺似是一世紀前的事……潛意識可能知道今年是特別的一年,除了歲數外,在個人的身份,以至工作上也會有不同的變動,有些 milestone 都已經達到了,開始踏入人生另一個階段…所以剛踏入2017年時,總有丁點不踏實的感覺,究竟未來的我將往甚麼方向走,是否就會跟著一般人的模式運行,還是會有其他可能…? 

多謝彭秀慧的29+1,為即將29+1的我帶來了一個反思的空間 :) 假如有天29+1會再 rerun 的話,希望我可以買到飛! 

後續: 看完電影後得知彭秀慧憑這電影在尼斯影展獲得外語片的最佳導演,真心敬佩她;在片末有播出每次 29+1 rerun 時的一些小片段,看著她由最初在一個小劇場開始,一步一步來到今天能親手執導這電影,可以知道她的毅力絕不簡單;她本身已經是個很 inspiring 的故事,所以她執導的電影也有種無形的感染力呢。


20170502

伊朗式遷居 The Salesman


這個勞動節去看了「伊朗式遷居」。

幾年前看過同一位導演執導的「伊朗式分居」,今次他再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猜想應該也有保證

今次故事帶一點懸疑性,男主角Emad 的太太Rana 在新居洗澡時被襲擊;他不甘太太受辱,一直堅持找出襲擊者;相反Rana 身心的傷口還未癒合,一心只想低調處理。當Emad 知道前任租客是一個妓女,行兇的人很有可能是個嫖客時,怒火更一發不可收拾……

全戲大概2小時,其實我覺得兩個主角的演出都很細膩,特別是演 Rana 的Taraneh Alidoosti,她在受傷後那有如驚弓之鳥的眼神真的很傳神,令觀眾感到她那惶恐的感覺。不過,略嫌劇情的推進太慢, Emad 和 Rana  在處理這事情上的矛盾不夠張力…也有可能是導演特意的安排,Emad 的怒氣到差不多尾聲才爆發起來,如果推早少少的話,中場就不會覺得悶吧……

看過導演訪問,此電影是對舞台劇 The death of a salesman 致敬,我對此劇沒有什麼認識,或者因此未能深入點去領悟這電影的意思吧。

20170208

我的少女時代

這邊廂說自己沒看過這電影,一眨眼就在 youtube 找到了。一開始看電影,就停不下去,一直看到劇終。

隨意寫幾句感覺....

雖然都是中學的初戀故事,但這套跟「那些年」不同;「那些年」的結局比較配合現實,成長分離以後,通常只剩下遺憾;至於「我的少女時代」,不單中學那一段比較戲劇化,就連結局也是。。。那個重遇,根本就是童話故事吧,現實中會發生的機會率應該跟中六合彩差不多。

BTW, 看到王大陸變成了言承旭,真係心都離一離。

不過很喜歡 Hebe 唱的主題曲就是了

最後,通常看完這些甜蜜曖昧故事後都總會有點失落感,因為不知不覺投入了角色,接著又會不知不覺把情感投射到某人上。曖昧,從來都是任何關係中最享受最深刻的時光,因為有想像空間的東西都會特別引人入勝。然而,一段成功的關係總不能永遠停留在曖昧階段吧;假如從曖昧的薄霧中走出來,坦誠相見以後反而不能繼續走下去,那只是証明這個人根本不適合你--但偏偏犯賤的人們就最愛回味這些遺憾收場的愛情。光明正大也好,偷偷摸摸的也好,曖昧不可能玩一世,任何人都終歸會變得平淡。

然而,平淡,也是一種福份。


20170129

La La Land

剛看了最近在頒獎禮上很火紅的 La La Land。

一套半歌舞劇式的電影,以歌入戲,譜出兩個曾互相支持大家追夢的年輕戀人的樂章。
類似的電影,這不是第一套;想起 once,想起 begin again……坦白說,音樂上相對這兩套戲, La La Land 還差一點距離;不過舞蹈上的功夫,值得另外加分。
至於故事……直接劇透,就是情人終不成眷屬的結局。有人問,為甚麼這麼 sad,曾一起支持對方尋找夢想的人最終沒有一起,甚至女主角已嫁作人妻……不就是所謂 timing 的問題嗎…?感覺最強烈的人總會在錯誤的時間出現,是上天給世上很多凡夫俗子的笑話;你跟他/她開過花,即使花火多燦爛,也不能保證結果。這種無奈感,不會經常打擾,也不代表你不愛身邊那一位;只是偶然來襲,你還是會想起某一個人,某一段往事。也許你跟他/她已甚少聯絡,但假若有緣偶遇,像La La Land 中的Mia 跟 Sebastian般,能交換一個眼神和微笑,已經是很不錯。

最後, Ryan Gosling 依舊很靚仔(電視最近好似重播 The Notebook, 是我認識 Ryan Gosling 的第一套電影),但唱歌真的不是他和 Emma Stone 的強項。

20160726

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


這一幕,是我整套劇中最深刻的一幕。

劇終了我才上網重溫,起初幾集感覺不大。慢慢直至大衛與瑪嘉烈間出現的裂痕,趙子龍的介入,瑪嘉烈的變心,大衛的逃避。。。

拍攝的角度很精緻,看得出心機。配樂的歌選得有心思。留白的空間很多,但不覺沈悶。

不知不覺就投入到故事中。。。彷彿感受到每個角色心中的孤寂



或許人人都曾經做過大衛,單方面維繫一段充滿裂痕的感情
或許人人的心裡都曾經當過瑪嘉烈,對其他人有過心動的一刻。。。


20160612

電影分享- Now you see me 2(非常盜2)


昨晚看了 Now you see me 2

第一集已經是2013年的戲。記得當時是頗喜歡這套電影,首先魔術表演本身已經很引人注目,電影中的魔術橋段不算太牽強;而且第一集中不少魔術的場面都設計得十分華麗;加上劇本帶有一點點懸疑,直到電影末段才開估 The Horsemen 背後的指揮;種種因素之下成功令人留下富娛樂性的印象,所以知道第二集要上演時也有一點點期待。

來到第二集,從上一集會猜到故事要繼續交代的是 The Eye 的意義;除此之外今集加入了新的主線,就是由「哈利仔」 David Radcliffe 飾演一名隱世富豪,特意把四位 horsemen 由美國 kidnapped 到澳門,希望他們利用他們魔術的招式來替他偷來一塊可穿過所有電腦保安系統的晶片。這個當然是表面,背後他還跟上一集某個角色有關聯 (就讓大家自行發現吧) 。至於另一條線就是講亦正亦邪的 Morgan Freeman 和演 FBI 幹探 Rhodes 的 Mark Ruffalo 之間的恩怨。當然不少得就是四位 Horsemen 間的默契和成長。。。。。

坦白說,看畢此集後感覺是新不如舊。上一集是以魔術為骨幹,但來到今集卻似看特務片多一些。。只有到尾聲才有魔術的部份。我明白導演不同,風格有變也無可厚非,但畢竟是同一系列,也應該多一點魔術的比重吧。全片130分鐘,個人認為有不少是可以精減。在澳門那段讓人有拖戲的感覺,就是缺乏了 Horsemen 表演時的節奏感!(還有,今時今日已經是2016年,為什麼還要把澳門拍成未開發的遠東?彷彿停留了在7,80年代般!) 

Now you see me 是一套賞心悅目的魔術表演,第二集真的被比下去。聞說將會開拍第三集,希望能再次欣賞華麗的魔術盛會。

20160418

電影分享- 紀念日



睇左紀念日

沒錯是葉念琛+ stephy + 方力申那套紀念日
電影上畫時 Stephy +方力申還是以情侶姿態出現
隔不久就已經宣佈分手

其實葉念琛的大部分電影我都沒有看,唯獨有 Stephy + 方力申,就總有種吸引力
說穿了,念舊的感覺
當年的獨家試愛。當年的好好戀愛。當年的十分愛。

說回今次這套紀念日,好像好久沒看小品愛情電影,老土劇情當然有;那些霧水(疑似婚外)情緣一樣有,但今次看得出葉念琛反而想導人向善,叫人好好珍惜身邊人

有些感想。。懶得整理,就散亂地寫出來吧

- 曾經很羨慕跟初戀從一而終的愛侶,甚至有點執著。今次雖然阿寶跟阿強繼續是一對,但如果充滿千瘡百孔,又沒什麼好值得羨慕。。都是一句:你睇我好,我睇你好。。

- 今集的阿寶的確很難頂,經常黑面鬧人不認輸不認錯,可能是對當年阿強偷食的氣還未完全放下。當年的阿寶明明是很會撒嬌(雖然都有耍脾氣) (好啦我明白都已經大了十年)。反而今集阿強令人很有好感,好像有變成熟。做人做多了10(原來獨家試愛已經是十年前的事。。), 很多事都看通透。要維持關係,你想對方怎樣對你,就先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另一半吧。。。。戀愛,不是讓你變成公主/王子的途徑哦。。

- 唐寧好靚女和好好戲呀 (這個是 Random 的)

- Stephy 整個樣貌變成熟了,但方力申好像保鮮了般,男跟女的老化速度真不公平呀

- 要維持婚姻,是終身學問啊。。現在看愛情電影,都總像分析個案般,從而提醒自己不要犯某些錯 (整個人都變理性了)

- 好像沒有其他。。。明天要上班,先寫到這裡。

20160410

電影分享:暗色天堂


昨晚看了「暗色天堂」。看到林嘉欣加張學友,難免想起「男人四十」。上次挑戰了師生戀,今次又來一次怎麼樣的關係?

這電影改編自莊岩梅的舞台劇「法吻」(French Kiss) 。張學友演的Marco,五年前既是牧師兼公司總裁,在人前人後德高望重,事業有成;他堅持公私分明,盡量不希望公司的職員在他的教會出現;在公司是個新人的 Michelle(林嘉欣演),有意無意間踏過杜牧師與杜生間的界線,跟他發展出曖昧的情感。一夜盡興後,當 Marco 以為自己跟 Michelle 來了個兩情相悅的French Kiss 之後,Michelle 竟然哭喊著離開,第二天還控告杜牧師借醉非禮她。。。五年後他倆在一個酒會重遇,Marco 仕途坎坷,變成一個酒肉的生意人;Michelle 就嫁作人妻,丈夫是為循規蹈矩的年青牧師。 Michelle 執意想跟 Marco 修補關係,Marco 亦藉此將五年來的不明不白問個清楚。。他們的一段對話,五年前的一件事,窺探了人性自我對誘惑及慾望的定義,和自己不想承認的陰暗面。。。

電影以倒叙方式開始,鏡頭穿插於五年前的事態發展及五年後二人充滿張力的對話,一邊是很平實的前進,鏡頭忽然一轉,卻變成雙方聲撕力竭互相質問辨護。在故事初頭還是對Marco 和 Michelle對那件事的執著摸不著頭腦。當故事像洋蔥般一層一層剝開,你會發現兩人口裡所謂的真相,跟他們心裡想的有極大的分別。突然襲來的真相教人一下子難以接受,導演利用令人窒息的紅色廂房背景配以過份純白得惺惺作態的戲服,使他倆間的對質張力推至頂峰。

 其實不論 Marco還是 Michelle ,都是充滿矛盾的化身。杜牧師跟杜先生的分界線,就等於道德跟權力慾望的鬥爭。Marco 根本就是權力薰心的人,卻刻意利用牧師的身份為自己塗上清高的假象。他表面愛神,實際最愛的是自己。有趣的是,一個如此著緊權力和在乎自己的人,他在法庭上,卻因為他的代表律師不斷攻擊Michelle,良心過意不去之下選擇棄用代表律師,間接造成自己最終罪成。很矛盾。至於 Michelle ,表面看似清純無機心的女生,當一旦面對背叛和失望,竟選擇了復仇的手段;同樣,為了開脫自己的私心,她將這計劃看作成神喻。。。。不知道導演是否想透過這兩個人,諷刺社會上不同掛著宗教面具的人;撕開面具以後,我們又會看到些甚麼?


20151004

電影分享:The Walk (命懸一線)

Google Photo

你,畏高嗎?

假如有畏高的話,提醒你入場看這套由Joseph Gordon-Levitt 主演的 The Walk 前,要有定心理準備。。因為,JGL將帶你去到110層高的天台去,踩.鋼.線!

這是改自真人真事,一位來自法國的高空踏鋼線表演者 Philippe Petit 在1974年8月6日在剛完工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樓間表演了一場觸目驚心的高空踩鋼線。他自少對這表演情有獨鐘,不理家人反對也堅持到馬戲班找當時最著名的高空鋼線表演者 Papa Rudy 學師取經。一天他從報章看到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樓的報導,便認定了高達110層高的雙子大樓是世界上最值得表演高空踩鋼線的舞台。為此瘋狂的夢想,他不斷練習,物色適合的伙伴(因為要偷偷地把器材工具運上天台),也學習英語。他親身去到紐約,用了很長的時間去觀察分析世貿中心,希望從中找到潛上天台的最佳時機。最後,他選擇了在1974年8月6日,站在雲端上的鋼線,去完成他這項驚世的演出。

Google photo

雖然電影故事聽上去很簡單,但導演成功地將 Philippe Petit 的生命力注入 JGL身上,繼而也感染到觀眾。他例用了主角半旁述的方法,將主角的心路歷程交代得更清楚更立體。更抵讚的是 JGL!一開場他那口法國腔已令人驚喜,明明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扮起法國人來也似模似樣!而他彷彿演活了那佻皮得來又有無窮毅力的 Philippe Petit。

電影用了許多著墨在 Philippe Petit 怎樣跟他身邊支持他的人互動,他交朋友甚至認識女朋友的方法都令你了解到他是一個十分主動和進取的人。他用自身的魄力去感染並說服他們,使他們願意在這場瘋狂計劃中幫忙;而這班人對他歷史性的表演都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另外有一幕我很喜歡的,就是當 Philippe 開始踏出鋼線的頭幾步時,他形容自己踏進了另一個世界;這時他身邊的雲霧升起,慢慢將鋼線下的世界掩蓋,他高高在上,有如進入了雲之國。那一幕,我也終於感受到,為什麼 Philippe Petit 會對這非一般的「舞台」情有獨鍾。



 看畢全電影,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Philippe Petit 真是個瘋狂的人!單單從電影故事中,已經感受到這個人的堅持和魄力。我剛在 Wikipedia 看了有關 Philippe Petit 的故事,跟電影的沒多少出入。小時候愛上高空踩鋼線,便自己去學;到學會了後,看到心目中夢想的表演地方,雖然看似毫不可能,但他還是一步一步去把它實現。當中他遇到的阻力絕不會少:家人的反對,朋友的擔心,先勿論在高空踩鋼線的難度,就連要走上天台都要過五關斬六將,整個行動都彷彿「難過登天」。而且我相信,儘管他有幾強的信念有多樂觀積極,自己心中的鬼總會偷偷走出來,令他猶疑,令他害怕,令他動搖,令他想放棄。。。這除了肉體上要有極緻的平衡力外,也要對心理的壓力掌控得很好!我由完全不認識Philippe Petit這人,到離場那刻變得很有興趣了解他多點,也對他十分敬服! 在他身上,完全體現了 Nothing is impossible的精神!有夢,就該要想怎樣實行!

(從網上找到些 Philippe Petit 真人表演當天的照片!)
準備出發

睇見都驚!

瞓埋係上面!So crazy!

(連他被捕的相也有 XD)


後話:電影的主角除了 Philippe Petit ,就是已經不再存在的世貿中心;當年把世貿中心征服了的他,也不可能想到27年後的世貿,竟然會被仇恨撞毀。。

20150912

電影評論:Boychoir(唱出我天地)

photo: google

WOW!

好久沒更新!剛剛好一個月,主要原因是外遊了兩個星期。很多遊記排著隊想寫,(之前的首爾和德國之旅還未完成。。。),但今次先寫寫電影。

坐飛機沒事幹也看了幾套電影,有新有舊,先介紹一下這套其實是2014年的作品,但香港在兩天前才上畫的電影:Boychoir

電影故事十分簡單,出身單親家庭的男孩 Stet 自小缺乏家庭溫暖,媽媽是個酒鬼,沒有管教下變得憤世叛逆,經常在學校犯規。他的媽媽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學校替他找來從未見過的親生父親,但原來親生父親早有家庭,出於責任只想用錢打發 Stet。Stet 的校長知道他有唱歌的天份,力勸父親安排他入 National Boychoir 的寄宿學校。雖然幸運被取錄,但 Stet 在校中的行為問題令他的天份未能發揮。合唱團指揮 Master Carvelle 軟硬兼施,最終令 Stet 開竅發奮,並學會自律,在合唱團的表演中大發異彩。

photo: google

典型勵志片:頑皮仔遇上伯樂,成為出色的人,故事沒有驚喜是預期之內,但亦不至於悶;看這電影第一當然是耳朵享受,因為這一班合唱團真的唱得很好聽(雖然我不懂 Classical),彷彿免費欣賞了一場演唱。

photo: google
另一方面,看著這男孩 Stet 的故事,不期然聯想到香港的教育。Stet 絕對不是模範生那種唸書的材料,你逼他留在課室內也留不住他的心,假如校長沒有留意到他唱歌的天份,而一直留在「主流」學校,可以想像他很快便會輟學或成為大家口中的「廢青」。我對外國教育制度不是太認識,但眼見香港,隨了主流教育外,就缺乏其他發展空間。很多家長都認為「讀好書才是正經事」,成績不好就等於否定了那孩子所有一切,其實會令孩子很氣餒,從而弄得缺乏自信;你看 Stet 入合唱團前和後的自信心有多大分別!雖然他往後的發展未必會順利,他又未必會名成利就,不過一些令他有信心的經歷對孩子們的心理成長真的很重要。

不肯定這電影如果在戲院看會否有點悶,但我在飛機看也沒有睡著。

謝謝 Boychoir 的歌聲陪的渡過難熬的長途機程!

20150813

好戲重溫--Christopher Nolan 早期作:Memento (凶心人)


早陣子看了一套2000年的舊作--Memento。

導演Christopher Nolan 這名字相信不用我多介紹:The Prestige, Christian Bale 主演的Batman 系列 (Batman begins, The Dark Knight, The Dark Knight Rises), Inception(!!), 和最近期的 Interstellar 。。。數一數,原來自己也看過很多他的電影!!反而未看過他第二部執導的電影 Memento。

一直聽過很多人高度評價這電影,不過15年前的我對電影還是零認識,這幾年間又一直沒放在心上,直至有空餘時間就在家欣賞了 Nolan 大師的名作之一。

男主角 Leonard 在一次意外中被襲擊致頭部重創,弄至他對意外後所有記憶都不能記住 (Anterograde amnesia),有如金魚一樣,幾分鐘後他就會完全失去記憶;而他最後記得的事就是他的太太同樣被襲擊,而且已經死去。他為了報復而一直追尋線索;他亦清楚知道自己不停失憶這問題,除了不斷拍照及寫筆記去提醒自己外,一旦遇到些他認為是十分重要的資料,他甚至會把它們紋到自己身上。在他搜查期間出現了不同的人,告訴著他不同的事;當他認為自己愈來愈接近兇手的時候,他卻愈來愈不清楚那個人值得信任。。。


20150706

周末大電影--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Photo source: Google
香港的夏天真的悶熱得不得了,我又不是 Beach Girl ,炎炎夏日都是躲在家中看看電影(還要一邊看一邊吃 Haagen Dazs 新出的 Royal milk tea 奶茶味!)。今次選了一套當時上畫時已經很想看的戲--Kingsman!

(反正都是舊片,都不怕劇透吧?)


20150628

Movie Review- The Young and Prodigious T.S. Spivet 天才少年的奇妙旅程

Google Photos

剛過去的星期五看了一套饒有趣味的電影優先場。

原先我聽到這電影的中文名我是覺得沒興趣的--「天才少年的奇妙旅程」。。。這個名,好老套呀!不過抱著一看無妨的態度入場,也有點意料之外的驚喜。

故事改編自一本小說,主角 TS Spivet 是一個住在十里無人的農場內的10歲男孩,個子細小但有個天才的腦,年紀細細已經發明了一個能夠自動轉動400年的機器,他匿名之下竟贏得了擠滿科學尖子的 Smithsonian  學會的年度大獎!不過他家中無人欣賞他的才華,而跟他最親密的孿生哥哥卻在一次意外中喪生。年紀細細但思想極度成熟的 TS 難以面對哥哥的死和家人的沈默,決意獨自離家,一個人去遙遠的華盛頓領獎。途中遇上的人和事驚險又新奇,最後 TS 又能否成功去到領獎?

20150614

終於都睇左!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

source: google

哈哈,上一篇才剛說自己從未看過侏羅紀公園,又被人笑我怎可能未看過這電影,今天就馬上補看了最經典的第一集。同樣,都是身邊有M先生的陪伴才夠膽看啊。

故事大綱不叙了,因為跟正在上映的 Jurassic World 很相似,應該說 Jurassic World 只是舊酒新瓶,概念跟廿多年前的第一集分別不大,只是再多了一隻基因改造的混種兇王龍。


20150613

經典再現:Jurassic World 侏羅紀世界

source: Google photos

剛看了新鮮熱辣的 Jurassic World!

說這套是經典再現,因為這第四集的侏羅紀系列,距離上一集已經相隔十多年!最經典的第一集已經是22年前了。這電影的大名無人不識。而我,雖然也久仰這系列的電影,但說來失禮,我是沒有完整看齊前三集的。隱約記得有在明珠台重播時看過零碎片段,但因為我實在很害怕這些又血淋淋又令人驚嚇的場面,所以一直避開不看。至於今次為什麼會入場看?當然是為了陪男友啦!(而且有他在身旁會比較定驚)

故事始於人類的自以為是。科學家利用基因科技將已經絕種的恐龍重新培育,加上富豪的投資打造成一個以恐龍為主題的樂園。為了不斷吸引遊客入場,科學家更將恐龍的基因改造,為樂園帶來了一隻更加兇猛更加進化的新品種--兇王龍。人類以為自己高高在上,能完全掌控這班最殘暴的動物。終於,意外發生,兇王龍突破圍牆,跟其他恐龍空巢而出,一場大災難由此發生。


20150607

Movie Time:加州大地震 San Andreas


說了好多次自己好久沒進過戲院,今晚終於入戲院看了電影。

M先生想看加州大地震,剛好附近的戲院有上映,還是3D版,於是晚飯後便進場去。

故事大綱---美國整個加州大。地。震。死了好多人;震散了主角一家三口;主角女兒在地震中找到了救命恩人加真命天子;除了主角不死身外,每個角色都有一次差點沒命的機會。講完。最後。。。。是大團圓還是悲劇結局?我劇透的話大家入場就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