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喚起成長的印記-Boyhood

(圖片來源: google)

終於看了 Boyhood!!!!!!!!!

這部電影的內容相信不用我介紹;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大膽用了足足十二年,用同一隊演員團隊去拍攝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亦相信已經街知行聞。

所以這次,想集中一下說自己從這電影中得到的感受。

在世上不多不少都過了廿幾快將三十年的光景,看著日子一年復一年的過去,這幾年都有時光飛逝的感覺。但當回想中學,甚至是小學時代的時候,卻覺得成長的進程特別漫長。這電影中涵概的,是男孩 Mason 從6歲到18歲的記錄,正正就是心智還在發展,個性還未定型,整個個體最受外界影響的一段時間。看著小學時期的 Mason,雖然我的人生並沒有如男主角般不穩定的家庭,但也會喚起一些那時候的我,對父母的感覺,對兄弟姊妹的感覺,和對同學仔的想法;這些都是我幾乎忘掉了的記憶,也幾乎忘掉了童年時的自己也曾有如此多的感受和想法。從電影中你會看到,導演對小學時的 Mason跟父母間的互動有比較多著墨,亦可見家庭,對那時候的他影響亦比同學仔深。

小學時期的 Mason 還算可愛!(圖片來源:google)

到了中學時代,情況大大轉變,父母的角色開始有點褪色。初中時先尋求的是友儕間的認同,當朋友圈比較穩定下來,慢慢就開始對愛情產生興趣;年級再高一點時,大概中學快畢業的年紀吧,就會開始向內在摸索,探究一下究竟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成人。這個進程,跟中學時的我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中學時的我開始喜歡寫網上日記,之前無聊時翻看一下,會明顯看出初中時的內容多時流水帳,漸漸到高中開始,對自己的思緒和情感變得敏感,就愈來愈多對自身的思考和發問;也曾經嘗試過模仿心目中覺得「型」/ cool  的人的風格,以為自己也會變得一樣,哈哈,都是很傻瓜的事;很喜歡很喜歡 Mason 也是個敏感脆弱的男生,所以對他的掙扎,對於他很想擺脫身邊的大人對他的操控等等這一切,都讓人回想青少年時的種種。

電影收筆於 Mason 18歲步入大學之時。在外國,18歲入大學後就是離開父母,完全獨立之時,所以就是跟童年正式說再見的分水嶺。雖然 Xanga 已經執了笠,但我也記得自己在18歲生日前有在xanga 上反思過18歲後的自己,要變成一個怎樣的人,要面對怎樣的責任。每個少年的成長,其實都是從身邊不同的人身上觀察,吸收,沈澱,然後再慢慢昇華成獨立的一個個體。這個過程當中,有無數微妙且脆弱的變數,外在一個看似細微的力量,也有可能把結果變得截然不同。

要說我喜歡這電影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除了由細睇住佢大的男主角 Ellar Coltrane 外,當然剛在奧斯卡中憑此戲演「媽媽」一角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 Patricia Arquette也十分出色。整套戲我只有一個喊位,就是 Mason 準備搬去宿舍,臨離開家時的那一幕,Patricia 那一下忽然的失聲痛哭,令我也替這位堅強卻有點不幸的單親媽媽感觸起來!另外音樂的安排也時除著流行的變化而播不同的歌,阿家姐 Samantha 由 Britney Spears 聽到 Lady Gaga, 正!

之前有人說這部戲有點長,有點悶,又說因不同文化的關係沒有太多共鳴云云。。我覺得一點也不悶!因為這小伙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是一個 twist,你永遠也猜不到他大多幾歲會變成怎樣的性格,在不同的時候又會遇上怎樣的人。成長本該如此,看此平淡,卻步步驚喜;亦正正是這些生活中的小起伏,才令你回顧自己的成長路時,更值得回味。

PS: 特別喜歡片尾中這句對白: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 of thinking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ment seizes us."

Richard Linklater 這導演,真的無得彈!

2 則留言:

  1. 我後來看其他關於這電影的 blog,發現原來說片尾那句話的女生 Nicole,正是當年稱讚 Mason 髮型的小女孩,話說也是找來同一個人演的。你相信這種奇妙的緣份麼?我和我先生就經歷過類似散聚和遇合。還有德洲的陽光,我還想再寫一篇關於這個。我很喜歡這電影,我想再看一次也不會覺得悶。

    回覆刪除
    回覆
    1. 竟然如此!! 導演真的細心非常。 這樣奇妙的緣份真是可遇不可求, 真羨慕你倆有如斯美麗的回憶。

      刪除